延迟退休年龄新消息2021年开始执行 延迟退休什么时候实施?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延迟退休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
就在前不久,一直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迎来了最新消息。
2021年3月12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已经板上钉钉,或许你对这件事还一头雾水,别急,让小编来给你捋清思路。
延迟退休到底要怎么延?
人社部指出,正在研究退休方案,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方案会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等。
1、小步调整——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2、弹性实施——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大家的多元化需求。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3、分类推进——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距
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4、统筹兼顾——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关于延迟退休,或许你还会关心这些。
1、必须要延迟退休吗?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9年已提高到了的77.3岁,城镇居民人均寿命超过80岁,而目前确定的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造成了一定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中,情况尤为突出。
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
2、会不会只对一部分群体有利?
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对延迟退休的期待不一致。体力劳动者担忧较多,脑力劳动者反应相对没那么强烈。而在具体的延迟退休政策实施时,要解决激励机制,强调循序渐进。
3、养老金是不是不够了?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养老金累计结余4.7万亿元,加上财政投入、投资增值和2.4万亿元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底线”和“红线”,绝不会突破。
4、会不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短期内、在改革转型期,不排除个别单位、企业可能会对年轻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长期看,不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市场里,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岗位,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岗位,相互很少交叉。年轻人更愿意去的岗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型服务业。
5、延退后养老金会不会减少?
人社部表示,参保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其缴纳时间长短、缴纳金额高低密切相关,参保人员缴费的时间越长、缴得越多,退休后待遇水平会越高。并且国家正在加快健全“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未来会要开辟更广泛的资金筹措来源,同时会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高大家参保缴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