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网

慎入保险电话销售四大陷阱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与银行合作,通过银行电话推销保险产品,其中部分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在销售中含糊其辞,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要提高警惕,防范四大陷阱。

陷阱一:指鹿为马销售保险

邓女士接到某银行信用卡保险服务中心的客服电话,向她推荐某款保险产品,告知她这是特地针对该信誉度良好的客户推出的内部服务,并非商业保险。一番忽悠之下,邓女士购买了这款保险,结果发现是保险公司签发的,邓女士非常不满。

提醒:不论是以银行或其他什么名义的电话推销保险,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保险公司的产品,不论销售人员说是回馈活动、内部优惠还是数量有限、时间有限之类的话语,都是销售的方式,消费者不要盲目轻信,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是否购买。

陷阱二:随口应答即扣保费

姚女士接到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电话,推销保险,姚女士漫不经心地表示可以考虑一下。销售人员随后向姚女士确定身份证号码与信用卡账号,姚女士如实相告,孰料销售人员视为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从姚女士的信用卡中划扣保费。

提醒:在接到电话后,不要随意含混回答应付过去。根据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电话录音可以视作合法订立合同,因此一定要明确表示是否有购买意向。如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一定要冷静对待、多问关键问题,反复考虑后,再作出决定。

陷阱三:夸大预期年化收益诱导投保

夏女士接到银行电话,对方称夏女士有幸获得某保险公司一份意外险,其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8%,高于定存预期年化利率,夏女士觉得很划算,即同意购买。几年后,夏女士发现,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像当时销售人员说的那么高,致电保险公司询问后发现,8%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20年预期年化收益率总与,每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0.4%,比活期预期年化利率还低。

****提醒:假使需要购买或者有意向的,消费者要向销售人员询问清楚产品的保险责任、预期年化收益特点、费用扣除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并在拿到合同后仔细查看相关条款。

陷阱四:退保损失含糊其辞

施小姐接到某银行推销保险产品的电话,施小姐向销售人员询问中途退保损失。销售人员告知她,退保损失相差不会太大,并举例说明。施小姐随即购买,一年后急需用钱,想要退保,结果发现退保将会损失近三分之二的保费。

****提醒:退保损失与缴费年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缴费年限越短退保损失越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及需求进行科学搭配。消费者可在保单签收之日起10日内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其间消费者可以仔细了解保险条款,再做决定。

太平洋保险十八个骗局1

上一篇:汽车强交险之赔偿范围介绍

下一篇:分期乐忘记还了晚了一天

其他文章

  • 卡尔曼是哪个公司
  • 2022除夕倒计时祝福贺词文案 除夕倒计时秒表(精选90句)
  • 船歌
  • 曹格祖籍
  • 悬垂结构的语法
  • 大润发还叫什么
  • 重庆巴南区是不是重庆主城区之一
  • 人脸识别是什么意思
  • 蓟字怎么读
  • “水火不相容”的意思是什么
  • 男朋友回答我o是啥意思呢
  • 一切重新开始的英文
  • ipad air已停用怎么恢复
  • 格斗锻炼方法
  • 高考成绩单在哪打印
  • 咸阳市秦都区属于哪个区
  • 落地手机支架怎么安装
  • 用对吗造句(大约30个左右)
  • 翘楚的意思和典故
  • 奇异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