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以档案还是身份证为准 退休年龄新消息2021年开始执行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最近,遇到一个老同志跟我抱怨:自己明明到了退休年龄了,身份证上的年龄也对了。可是去办退休,愣是说档案年龄不到,不给办理!
真是太气人了!
我就问他了:“那你的档案年龄为啥不对啊?当年因为什么改的年龄啊?”
老同志沉默了。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当年会改年龄呢?
下面为您深度解析:国家为什么规定“退休以档案年龄而不是身份证年龄为准”呢?
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改年龄”现象
大概在七八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
一种情况:
机关或者企业老干部或者老职工退休的时候,允许一个孩子“接班儿”,但是有年龄限制。
很多农村孩子,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接了爷爷或者父亲的班,成了吃“皇粮儿”的人,无关学历,无关能力。
另一种情况:
还有一段时间,一些单位的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等可以转成所在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但是也有一定的年龄限制。
第三种情况:
有一些单位招工的时候也是有年龄限制,比如只招收18-23岁之间的。
因为以上几种原因,为了应对招工,于是不同岁数的人就开始找关系改年龄。
有的是改大,也有的是改小。
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招工登记表还是户口本,全都是手写的纸质文本,是不存在现在的“联网”一说的。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你写成几岁就是几岁,几乎难以佐证。
由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档案年龄与实际身份证年龄不一致。
国家出台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年龄跟身份证年龄不一致的现象暴露的越来越多。
国家于1999年正式出台政策是这样规定的:
“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
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要加强对居民身份证和职工档案的管理,严禁随意更改职工出生时间和编造档案”。
这个规定实际上是说,如果身份证记载的出生日期和档案记载不一致,以本人填写的最早的记载为准。
为什么会规定以档案年龄为准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因为档案材料是由组织部门专门管理的,属于保密管理的。
被个人涂改的可能性比较小,哪怕是被涂改,也会留下痕迹。
二、档案诞生时间要早于身份证。
身份证诞生的时间比较晚,1984年才开始试点实行。
由于身份证的出现时间比较靠后,且实行之初又是集中办理,手写录入,出现错误较多。
反而在没有身份证之前已经工作的人员档案记载比较真实。
三、前有因后有果,一切都是公平的
当时把年龄改大了的,提前参加了工作,现在依照档案年龄,提前退休,理所应当。
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是把年龄改小了的人。
比如当年为了招工就业,把年龄改小了三岁。
现在办退休时,依照身份证,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档案年龄还差三岁,就不能办理退休。
当时改了年龄,享受到了就业的好处,现在要退休了,自然就要为当时的弄虚作假付出代价,按照当时改小的年龄来办理退休。
其实也是公平的。
总而言之,当年因为历史原因,档案中出现了改年龄的现象。年龄改大了的,提前参加了工作,现在依照档案年龄提前退休,理所应当。
年龄改小了的,也不必抱怨,既然当年改了年龄,享受了当时的招工就业优势,现在承担晚退休的结果,也算公平!
上一篇:如何才有微粒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