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灭绝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5-08-1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繁殖太难
熊猫平时孤居,只有到了到了繁殖季节才会出门寻找配偶,雌雄互相吸引,熊猫会在各地留下自己的气味,吸引异性熊猫的到来,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雌性大熊猫每年***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如果在这几天里没有找到配偶,就很难在这一期的繁殖期里产下后代,熊猫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
2、成活率低
小熊猫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熟,体重仅仅是它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在野外,如果出生的是双胞胎,为了保证存活率,大熊猫妈妈通常会忽视或拒绝较弱的一个,让它自生自灭。由于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3、吸收力低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吃竹叶。
4、栖息地的变少
大熊猫的分布区已经相当狭小,实际上它的分布地点仅限于中国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的6个分布区域,栖息地实际面积不足总面积的20%,栖息地的缩小和分割,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支离破碎的栖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状态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灾害都是十分不利的。
5、熊猫妈妈太任性
每只母熊猫都会经历 “假怀孕”的症状,而就算真怀孕也难以检测出来,一般只有到产前3-4天才会完全显现。更任性的事,熊猫妈妈要是在生产时被惊扰觉得有危险或者环境不适合生产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动停止妊娠,它们会自动终止给肚子里的孩子提供养分,所以平日饲养员们要格外的注意,还要分辨出大熊猫妈妈到底是真怀孕还是在演戏,真的是十分的费心,一旦发现大熊猫妈妈怀孕之后就要想尽了办法让它们感到舒适让其生产。
6、捕猎
买有买卖就没有***戮。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大熊猫不仅珍稀,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各西方大国竟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从中国猎人手中收购的就更多了。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并且之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和扩大保护区对熊猫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大熊猫灭绝的原因
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的重要原因与 " 吃 " 关系密切,因为大熊猫实在太挑食,主食基本只吃竹子,而一旦竹子遭到破坏,其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其他原因还有: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使其生境遭到破坏,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减。
大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一大原因。
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
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
大熊猫灭绝的原因
大熊猫濒临灭绝是由多种不利因素导致,内在原因包括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但由于受到多种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还是处于一种濒危状态。
下一篇:以家人之名在芒果什么时候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