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简介
发布时间:2025-08-18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志华,浙江杭州县(今杭州)人,笔名子嘉、邱朗、程舒,北京人。他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直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不断斗争。他一生在中国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他的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等。
2.1923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任教,任外语系主任。1949年赴台湾省,成为台湾省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他于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延伸阅读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简介
1.梁实秋,祖籍浙江杭州县(今杭州市),1903年1月6日,光绪十二月初八,生于北京。学名秋实的梁志华,曾以秋朗、紫嘉为笔名。
2.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我在这所学校的高级系学习的时候开始写作。第一部译作小说《商的妻》发表于1920年9月《清华周刊》增刊》第六期。第一首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第二年,他去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增刊《青光》,并与张瑜九合编《苦茶》杂志。他很快成为暨南大学的教授。
3.起初,他提倡浪漫主义,并发表了许多诗歌。我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读书的时候,深受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他的代表作《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发表于1926年的《晨报副镌》。他认为中国新文学有浪漫主义迷茫的倾向,主张文学创作要在理性的指导下从普遍人性出发。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担任青岛大学外语系主任兼图书管理员。1932年赴天津编译《益世报》页,出版《文学周刊》。1934年应任北京大学外语系研究教授兼主任。《自由评论》成立于1935年秋,先后编辑了《***》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4.七七事变后,他独自离家,到后方去了。193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主持重庆编译博物馆翻译委员会工作,任教科书编委会常务委员。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补编《平明》。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49年赴台湾省,任台湾省师范大学(后改为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任系主任,后任文学系主任。1961年起,任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专职教授。1966年退休。他于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因病去世。
5.40岁以后,散文和翻译更重要。散文名篇《雅舍小品》自1949年以来,已出版四卷二十多年。莎士比亚的翻译始于20世纪30年代,持续了40年。到1970年,全集已被翻译,包括37部戏剧和3首诗。晚年用七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一书。
上一篇:咸阳市医保中心启动异地就医服务
下一篇:山西养老金上调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