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网

戒定(戒定慧,信愿行,闻思修,体相用)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佛教戒、定、慧的关系是什么?

阿弥陀佛!师兄,方便说戒、定、慧是一个次第上的法,持戒可以令我们远离五欲,远离五欲则能逐渐令我们身心清净,不被五欲尘劳所迷。身心清净,不被五欲尘劳所迷,则智慧就会显现。

比如说,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在恋爱中会变成世界上最愚痴的人。非常聪明的人,在陷入极度恋爱情结之中,会失去他的聪慧和辨别能力。其实,不但爱染是如此,物欲之染也是如此,名利之染都是如此。因为种种染着,而迷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可见欲望是障碍真智慧光明显现的乌云。

一切众生,若远离五欲之染,本有智慧就会逐渐显现!

这是方便说,其实戒、定、慧是为我们凡夫了解而安立的名相罢了,戒定慧三者本是一体,皆是妙真如本心之用,不可分割!

佛教中的戒,定,慧如何理解?

【戒定慧】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阅‘三学’683)

【戒定慧】

(术语)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习心地法门者,应严持时心戒,大家现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后,一心持咒,藉咒力锁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无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后还是如此,一切时、一切处,皆不起分别,不生烦恼,自然动静一如,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心戒境界虽然太高,只要真能发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难之有?不过业力未消,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有益。望大家参照以前所订的透关八条(后附),仔细体会。何者属于事相?何者属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无论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颜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门。中国佛法,近来不能盛行,因学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实行遵守,故引人疑谤。我等亟应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以透关八条为策进。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云何为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以得三昧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即是如如不动,不动即是定;苟一念微动,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说:‘心地无念即是定。’惟其无念,即名正念,而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诸同学,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力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养。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皆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即由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缘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则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说:‘心地无我自性慧。’试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贤豪杰,那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即如烈士捐躯,节妇殉夫,皆因一念无此假我,便能***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欲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即应先破我执。偈曰:

万法唯一心 有我非觉体

权且立虚名 无相乃真成

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盖戒定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佛家戒、定、慧是指什么呢?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具体释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atilde;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戒”和“定”分别代表什么?

戒定慧:

大家的因缘、感受、理解不同,文字解释可能有所区别、但义理是相同的。

我也谈下自己的理解:

戒:是出轮回根本。

是我们宇宙法则的“戒律”,他被称做是“戒”这是我们众生的悲哀,我们在作恶都不知道,还要智慧者来指点,并立为“戒”。切我们这些无明众生还不愿遵守,说明我们众生很是”愚痴“。

定:智慧的根源

因为我们无明、愚痴所以不懂哪是对、哪算错。碌碌无为、漫漫然然不能了知我们是在轮回受苦中,没有正确的方向。

慧:成佛的因。

是我们通过戒律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惯,通过定改变了我们愚昧的思想,我们懂得了佛的教导和智慧,了解了宇宙的法则。

按照佛的教导逐步参学戒、定、慧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更是改变我们无明的良药、和次序。

戒定慧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是我们众生成佛方便说的方法和步骤。

见解未必正确 只做讨论 不做参考!

佛教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的意思: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佛教中将戒、定、慧三学作为贪、嗔、痴三毒的解法:

佛教中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必敬必戒中戒的意思

戒的意思是留心、谨慎。

一、戒的释义

1、防备;警惕。

2、戒除。

3、指禁止做的事情。

4、佛教戒律。

二、字源解说

两只手紧握武器(“戈”),表示“防备”、“警戒”的意思,这就是“戒”的本义。

三、组词

戒定、警戒、戒尺、斋戒、鉴戒等。

扩展资料:

一、戒定 [ jiè dìng ]

制身为戒,慎心为定。

二、警戒 [ jǐng jiè ]

1、使人注意改正错误。

2、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分行军警戒、驻军(宿营)警戒和战斗警戒。

三、戒尺 [ jiè chǐ ]

1、旧时塾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

2、佛教说戒时的用具。

四、斋戒 [ zhāi jiè ]

1、也叫封斋、把斋。中国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规定教徒每年在该教教历九月斋戒一个月。除白天禁止饮食外,还有禁止房事等。

2、中国旧时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表示诚敬。

五、鉴戒 [ jiàn jiè ]

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

上一篇:令吉是哪个国家的货币

下一篇:辽宁的大学都有哪些?辽宁省大学2022最新排名一览表

其他文章

  • 什么品牌的领带比较好
  • 树的组词树组词
  • 大手拉小手内容50字
  • 华为LOGO标示是代表什么意思
  • 刘美含是谁
  • 拼多多为什么这么便宜质量有保证吗
  • 衡阳技师学院有哪些专业
  • 田螺一般每年什么时候掉价
  • 逆流的鱼是什么意思
  • 体积比和质量比的区别
  • 梯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 对数函数换底公式
  • 什么可以除锈
  • 人民公社化是什么时候
  • 如何把饮料冻出冰碴
  • 如何看待工匠精神 了解了吗
  • 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
  • 请求的近义词是什么 请求的意思与近义词
  • 爱戴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桂电好还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