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功(徐茂公死因)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仅仅是一个军师那么简单吗?
- 2、徐茂功的故事
- 3、唐太宗***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是在考虑什么?
- 4、历史上单雄信为何降唐后,徐茂公求情还被处死?
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仅仅是一个军师那么简单吗?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早年从***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历仕唐初三代帝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投奔瓦岗
徐茂公出身大户人家,并非评书中说的牛鼻子老道。隋末乱世中,徐懋功看出天下必将群雄逐鹿,所以他年仅17岁就投奔到著名的瓦岗军翟让麾下,并成为军中的核心显要人物。
一代枭雄李密取代翟让后,对徐懋功并不信任,徐懋功离开瓦岗军核心。
忠义当先
此后不久,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于洛阳,李密惨败,于是投奔唐高祖李渊。此时,徐茂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考验。他以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给李唐统治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然而世事难料,降唐后的李密复又叛唐,最后惨遭诛***。但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茂功高调上表,请求李渊开恩,准予他收葬李密。李渊再次感动,破例特许。
由此,徐茂功充分赢得了李唐王朝的赏识与重用。此后数年间,徐茂功先后随同秦王***出战,得到了***的高度认可。
不介入皇家内部争斗
***正与李建成进行激烈的诸位争夺时,***曾极力拉拢徐茂功,朝臣也认为徐茂功长期担任***部将,理当投身秦王一党。但当***于玄武门前夜邀徐茂功共商大计时,得到的却是默不作声。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茂功的远见卓识。介入皇家纷争固然可以博得高额政治回报,但其风险同样非常高。纵观历史,真正的智者往往对皇室内部事务缄口不言。
精明果断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徐茂功贬为叠州都督。面对***突如其来的试探,精明的徐茂功马上就体会了他的用意,他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牢骚,而且接到命令之后,连家都没有回,第一时间就奔赴远在青海的叠州。
徐茂功心里很明白,自己出身草莽,不是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人,也不是当初玄武门兵变从龙亲随,皇家还是不信任。
一生谨慎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徐茂功立即被召还并委以重任。唐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才人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轩然***。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都纷纷反对,只有徐茂功一人称病而不表态。
像当年不参与玄武门兵变一样,选择了置身事外,实属明智选择。无论外臣权位有多高,血缘有多亲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都难逃劫数。
徐茂功的故事
在评书《隋唐演义》中,徐茂公以一个道士形象出现,他能掐会算,料事如神,被人叫做牛鼻子老道。其实徐茂公原名徐世绩,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也是唐朝的一代名将。
隋朝末年,徐世绩参与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并在军中出任高层领导。李密接替翟让的位置后对徐世绩并不信任,便派他驻守黎阳。后来,李密投降了唐朝,徐世绩在黎阳手握重兵却不知如何是好。在接到好友魏征的书信后,徐世绩便将手中的城池交给了李密,然后投奔了李渊。
唐高祖李渊见徐世绩重情重义,便让他继续管辖黎阳,封为莱国公,并御赐其姓李。唐朝初期,四方尚未平定,徐世绩便跟随秦王***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英雄,得到了***的高度认可。当***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时,徐世绩却并不干预,玄武门事变徐茂公也没有参与。***在位期间,徐世绩负责防守北方,先后参与了平定突厥、东征高句丽等多起战争。***很会拉拢徐世绩,在徐世绩生病的时候,***还将自己的胡须剪下,当做药引子送给他。
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前的***将徐世绩贬到叠州,接到旨意后,徐世绩过家门而不入直接赶赴叠州上任。李治继位后不久,徐世绩又被提拔为左仆射。在这场权利与游戏中,徐世绩就像一个玩物,被***、李治父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高宗在位早期,主政朝堂的长孙无忌开始排除异己,亲王李道宗被流放、徐世绩等人被迫辞去了官职。当高宗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纷纷反对,只有徐世绩一人认为外人不便插手。最后,长孙无忌等人先后被处死,只有徐世绩则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唐太宗***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是在考虑什么?
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徐茂公就追随***,为***立下过赫赫战功。对于这样一位功臣***最后居然选择了将他流放到外地可能是考虑到了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为儿子李治铺路。徐茂公战功卓越,对***忠心耿耿这一点***自己也心知肚明。虽然徐茂公忠心于自己,但不意味着他也会忠心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随意找个理由先将徐茂公贬至外地,让徐茂公尝一下不被信任和重用的滋味。然后再让自己的儿子李治重新重用徐茂公。这样做就能让李治对徐茂公有恩,重回朝堂的徐茂公便会怀着感恩的心,尽心尽力地辅佐李治,成为李治治理国家的左膀右臂。这是***考虑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原因就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要想巩固政权,保持皇位的稳定就必需让皇族和外戚相互制衡相互约束。***重用外戚中的长孙无忌,使得外戚在朝廷上有一定的地位。他还重用李家宗室中的江夏王李道宗、吴王李恪等人。使他们与外戚长孙无忌地位权力几乎对等,这样他们就会达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李治的皇位也就坐的更加稳固。如果这个时候手握实权的徐茂公还在朝廷之上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破坏皇族与外戚的平衡。因为当时的徐茂公在大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要是向任意一方倒戈,李治的皇位就有可能受到威胁。
为了李治能够顺利登基,也为了大唐能有一段安稳平静的岁月,***必定不能将有着一定地位及话语权的徐茂公继续留在朝堂之上。但又考虑到徐茂公对大唐的贡献如果直接除掉那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历史上单雄信为何降唐后,徐茂公求情还被处死?
历史上单雄信为何降唐后,徐茂公求情还被处死?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单雄信在五个反王被擒之后,向***大营发起了自***式冲锋,最后力尽被擒。在拒绝了***劝降之后,单雄信大笑着走向刑场,徐茂功(李勣)程咬金罗成等人都来送行。
徐茂功跟李渊和***都关系都没那么好,起码当时没那么好;另外,徐茂功在不久之前刚犯了一个大错:兵败被擒短暂投降了窦建德并接受了窦建德的封赏;第三点也很重要,徐茂功很有号召力且智谋出众,如果单雄信欠下他救命之恩,那么一个超一流武将和一个神机军师联起手来,很难掌控。
然而史料中单雄信的记载却十分简略,据推测单雄信大约出生于581年左右,是曹州济阴人。611年翟让在瓦岗地区聚众起义,单雄信与同郡好友徐世勣(即徐茂公的原型)前去投奔。翟让任命徐世勣、单雄信二人为领兵将校,就这样二人成为瓦岗军早期的将领,并且二人成为翟让的心腹,与他关系十分友善。由于单雄信本人骁勇善战,“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因此军中称呼他为“飞将”。
单雄信几次想******,差一点就成功。报复心理还是有一点的,两个人属于不是你亡就是我死的境地。***只要谁威胁到他,他就要***了,包括他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