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丁谓修皇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 1、丁谓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 2、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 3、丁谓是一个怎样的人
- 4、历史上的丁谓是什么出身?他的真实形象如何?
- 5、丁谓结局怎么死的
丁谓的历史原型是什么?
丁谓的历史原型是北宋初年宰相丁谓。
丁谓,字公言,号谓之,苏州府长洲县人。北宋初年宰相、奸臣、五鬼之一。丁谓自幼聪颖,过目不忘,淳化三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盐铁副使等职,大中祥符元年,出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大中祥符九年九月,以参知政事身份,出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辽兵入侵中原时,设法安定边塞。支持宋真宗完成泰山封禅,一时颇受宠信,历任任三司使、参知政事、吏部尚书、保信军节度使等要职。
丁谓的政绩:
丁谓在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淳化年间,他对与官府为敌的西南少数民族武装以安抚团结为上,不动兵刃,并设法解决当地缺少食盐、长途解送皇粮、马匹交易等困难,妥善稳定了局势,得到朝廷赞赏。
西南地区赖以安宁。据叶得梦《石林燕语》载,丁谓以郓、齐、濮安抚使知郓州时,北方契丹铁骑南下,民心惊惶,河北百姓纷纷抢渡黄河。
“欲避于京东者,日数千人”,而船民不肯尽力摆渡。丁谓听到此事后,采取果断措施,急忙从监狱中取出死囚数人,“以为舟人,悉斩于河上,于是晓夕并渡,不三日皆尽”。
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黄河边“分画地分,各使执旗帜、鸣金鼓于河上,夜则传更点、申号令”。契丹人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而去,于是“境内晏然”。由此可以看出丁谓的为人聪明,办事果断、干练。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一举三得
原文: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4]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重建皇宫方案。我国古人管理策略。丁谓的“一举三得”方案表明了这一点。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溜须
那年,汴京城发生火灾,绵延了半个皇宫。火熄,宋皇帝把灾后重建的任务放在了丁谓的肩上。
丁谓命人在京城大街取土,将三街九衢挖成壕沟。取土完毕,将壕沟灌上黄河水,外地运来的树木,全部通过壕沟水放入城中。房屋盖好,过去那些灰土碎瓦废砖,又倒入壕沟中,平整成街道:一举三得。
思维的缜密,规划的精妙,用在建设设计上,固然无人可及,如果用在排挤他人、打击政敌上,同样也无人可及。
寇准和丁谓,开始时,是朋友,更是知己。一日,寇准与另一宰相李沆议事,丁谓来拜,谈了一会儿,离开,李沆叮嘱,像丁谓这人,万万不可使得势。
寇准一笑,不以为然。后来随着寇准做宰相后,丁谓登上了副宰相的位置。丁谓曾兵不血刃,安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还曾奏议为民减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对丁谓的文学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一日,是中书省举行宴会吧,寇准不注意,一点汤汁流到胡须上了。丁谓忙上前给他抚去。
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是同事兼朋友嘛。可寇准却冷了脸,说了一句话,让丁谓下不来台——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
这以后,丁谓就恨上了寇准,而且私下里处处寻寇准的短。丁谓这样精明的人,要寻别人的错,还不是举手之劳。不久,丁谓投靠真宗皇后刘后,将寇准出知相州,一直贬到雷州半岛。丁谓掌权,不久也犯法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最可惜的是,最终他上了《佞臣传》。其实,除了排挤寇准外,他实在没有干什么坏事,算得上一个干吏。
再后来的故事是,丁谓被贬路过雷州,要求拜访寇准,被寇准拒绝,至此,一对朋友永别,彻底断了联系。想过这件事,寇准错了。丁谓也错了。
丁谓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丁谓博学多才,还做过一些利民的事情,但为了权利他开始变得奸邪狡诈,因此被人斥为“奸邪之臣”。
《大宋宫词》中,丁谓不仅贪腐,还开始操控人事权,这是企图颠覆赵氏政权的节奏。而随着丁谓的掌权,他儿子也变得猖狂。不仅在外纳妾,还殴打陵阳公主。
所以,刘娥要是再不治丁谓,怕是会引起群臣效仿了。特别是,王钦若在看到丁谓玩弄朝权一头劲时,他明知丁谓是在玩火自焚,却没阻止丁谓的行为,反而在隔岸观火,甚至还希望丁谓真的能架空刘娥和新皇,好坐收渔翁之利。
王钦若还真是个机会主义分子。靠着那次“飞来仙鹤和天降天书”,而博得皇帝元侃信任,被任命为宰相。
历史上的丁谓是什么出身?他的真实形象如何?
丁谓的祖父丁守节曾担任过节度推官,丁家在当时苏州城内也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他的父亲丁颢也做过官,因此丁谓算得上是名门出身。作为北宋“五鬼”之一的丁谓其实除了有奸臣的一面也有为国效力的一面。
之所以说丁谓是奸臣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原因是他很会阿谀奉承。宋真宗为人比较封建迷信,丁谓就从这点下手讨皇帝的欢心。他常常向宋真宗告知自己看到了仙鹤,在当时仙鹤被作为祥瑞之物,丁谓利用这点鼓励宋真宗大兴土木使得宋朝财力急速下降。第二点原因就是丁谓在位期间迷惑君主乱***忠臣。就因为寇准在一次聚会上让他下不来台面,于是他就处心积虑用计谋陷害寇准和李迪,导致他们两个都被贬,寇准最终病死雷州。
事实上丁谓虽然有着奸邪的一面但也有才华的一面。他从小就聪慧,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背下来。在他还没当上宰相之前,就能利用高效率的手段处理好全国事务。特别是对于财政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更是手到擒来。为此他还编写出了一本关于全国财政的基本依据,这在当时堪称奇迹。为了提高国家财富,他建议皇帝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职位。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只有农业好了一个国家的财力才有可能上升。他对于国家的种种建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连寇准对他才能上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后来多次向宋真宗举荐丁谓为副宰相。
可惜的是如此有才华的一个人在当上宰相后性情大变,欲望让他变成一个不折手段的小人。宋真宗后期他把持朝政,面对百姓的疾苦他不作为,使得那会儿的政治混乱,财政窘迫。总而言之狡猾奸险是他真实的一面,聪明有才亦是真实的一面。
丁谓结局怎么死的
北宋丁谓怙恶不悛,权倾一时,被贬到崖州并死在了那里。 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宋真宗死后,刘太后和年幼的仁宗身居宫中,出于对丁谓的信任,凡朝中大事小情,悉数交给其办理。然而,丁谓为人狡诈阴险,欺上瞒下,做了不少坏事。而刘太后和幼主仁宗并不知情,一直被他蒙在鼓里。丁谓见状,更是有恃无恐了,根本不把朝中大臣放在自己眼里,一时权倾朝野,俨然一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样子。
王曾作为丁谓的手下,对其所作所为不屑一顾,非常不满他的做派,又苦于没有计策对付。整天思索着如何除掉丁谓,以保大宋江山。
不久,计上心来的王曾找到宰相丁谓。一见面,就哭哭啼啼,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不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丁谓就问他:“为何这般可怜?”王曾就说自己有个外甥想脱离军籍。因为北宋时期军人没有文人的地位高,人们往往将兵丁视为小卒子。 丁谓听了之后,就让王曾去找太后诉情。可是,每到关键时刻,王曾就躲起来了,似乎很怕的样子,没有踏进宫门一步。丁谓见到这种状况,也多次劝其尽快进宫,让太后和皇帝免除其外甥的军籍。
几次三番之后,王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次早朝过后,丁谓非常着急王曾情况。单独把王曾留了下来,趁退朝的机会,将其打发到了皇宫中,一再叮嘱其好好地把自己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千万不可错失良机。
王曾到了宫中后,就历陈了丁谓的种种不是。在殿外久候的丁谓不见王曾出来,方知上当了。
没过多久,丁谓就被贬外放了。他后来也死在了外地。
上一篇:贷款没工作可以贷款吗
下一篇:开盘摇号选房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