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考制度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1,古代科考制度
称为进士,一甲为1-3名就是素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4-30名称进士及第,三甲为31以后称为同进士2,求解详细的古代科举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5138.htm 自己看看吧 很详细的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状元 探花 中秀才则称中举。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一名称解元。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考秀才,其第一名称案首4,古代科举的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夘、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具体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84.htm隋朝开国国君杨坚创建了科举制度作为国家选择干部的方式。一般历代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的考试知府,乡试过了秀才,会试过了为举人,典试后分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余下都为进士都是为后来国家的预备干部。5,我国古代的制科制度是怎样的制度
有些朝代的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下一篇:东方财富期货电脑版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