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盛治,大宋宫词最终结局
发布时间:2025-08-17 | 来源:互联网转载和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 1,大宋宫词最终结局
- 2,赵恒之后谁继位
- 3,仁宗盛治为什么远超开元盛世
- 4,宋朝最好的皇帝
- 5,宋朝最好的皇帝是宋仁宗吗
1,大宋宫词最终结局
《大宋宫词》大结局是赵恒驾崩时,仁宗幼弱,刘娥为完成先帝遗愿,垂帘听政主持朝局后,结束党争、兴修水利、创办福利,妥善解决周边各民族的纷争与不安,并大胆启用范仲淹、晏殊、苏洵等新式人才,为仁宗亲政后的四十余年“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宋宫词》是由李少红执导,刘涛、周渝民领衔主演的古装剧。该剧以刘娥和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生动讲述了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邦交,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故事。该剧主要讲述赵匡胤时期留下的“金匮之盟”;,引发了宋廷的皇权之争。刘娥(刘涛饰)本为蜀地孤女,战乱时与三皇子赵恒(周渝民饰)相识相恋。俩人历经秦王谋反,三子夺嫡,澶州之战,终于苦尽甘来。刘娥才能出众,处理政事时周谨恭密,深受赵恒的倚重和信任。赵恒接连失去几位皇子,皇位继承迫在眉睫,朝中大臣、宗族势力因各自的利益或相互争斗,或暗中结盟,大宋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赵恒驾崩时,仁宗幼弱,刘娥为完成先帝遗愿,垂帘听政主持朝局后,结束党争、兴修水利、创办福利,妥善解决周边各民族的纷争与不安,并大胆启用范仲淹、晏殊、苏洵等新式人才,为仁宗亲政后的四十余年“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赵恒之后谁继位
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驾崩后,仁宗赵祯及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宋真宗,名赵恒(公元968 ~ 1022年),原名赵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55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赵恒把皇位传给了赵祯,赵祯(原名赵受益,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出生于东京开封府,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庆历三年(1043年)开展“庆历新政”。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岁。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3,仁宗盛治为什么远超开元盛世
仁宗盛治之所以远超开元盛世,是因为“仁宗盛治”只是的商税货币收入就是“开元盛世”的全部货币收入10倍以上。唐朝极盛时玄宗时最高的货币岁入只有二百万缗,而宋仁宗庆历年间最高时的货币收入达到四千四百万缗。“仁宗盛治”时最高的商税是两千二百万缗。“仁宗盛治”只是的商税货币收入就是“开元盛世”的全部货币收入10倍以上。唐朝前期每年货币岁入之所以如此低,主要是商业不发达,没什么收入。大部分税收来自农业,以实物税赋为主。贞观之治时期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户,开元盛世最高也只有不足八百万(开元二十年全国民户数为780万户)。而“仁宗盛世”一千多万,包拯得出的结论“自三代以降,跨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越汉,未有若今(仁宗盛世)之盛者”相当客观。扩展资料:背景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祐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和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仁宗即位后的前十年多时间是刘娥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从真宗手里接班时,北宋帝国在王钦若、丁谓等几个奸佞大臣的怂恿和把持下,到处充斥着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围。赵祯当时只有十三岁,真宗遗诏由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改元“天圣”,暗含“二人圣”之意,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政治格局。赵祯命将真宗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赵祯亲政三十多年,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仁宗盛治4,宋朝最好的皇帝
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就,分为北宋和南宋。共历时320年,有18个皇上。从历史评价来看,宋朝除了太祖太宗,还有几位皇帝在后世口碑不错。第一位是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大批著名文人登上历史舞台,如富弼、韩琦、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都在仁宗一朝出现,如果没伯乐,这些千里马是不会被发现的。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第一太祖赵匡胤,一根枪棒打天下,自古皇帝,无有宋太祖之武勇者,其得国非正,却善待柴氏子孙,古来君王何人有此心胸?杯酒释兵权,无论是导致大宋百年积弱,还是兵将如奴,总之两宋文采风流上下五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仁宗赵祯,在很多史学家眼中,“仁宗盛治”远过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其政治之清明,名臣上将层出不穷,皆青史留名之辈。“仁”之帝号,两宋、甚至自古以来也当之无愧!仁宗死时讣告送到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帝耶律洪基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第三神宗赵顼,无论结果如何,是最具改革精神的古代帝王,熙宁变法以王安石被天下攻讦而失败,但是神宗以一人之力再次推行"元丰改制",其强国之心从未有片刻衰减,讨伐西夏,先大胜,后又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可叹时不我与,不值啊。第四英宗赵曙,亲政之初即爆发“濮议”事件,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炒的沸沸扬扬,即便得群臣质疑,英宗依然安明有为,其任用前朝能臣,也不忘挖掘新人,同时重视文籍籍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英之一字,可称无愧矣。第五真宗赵恒。真宗奉行黄老,无为而治。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在寇准支持下亲征抗辽,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使辽军被迫求和,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此盟在当时之战况情景下,实属不易之事,关键时刻不退缩,可以称道。其实,这第五位好皇帝我实在写不出,第四个 英宗赵曙已经够勉强了, 真宗赵恒除了勉强抵御住萧太后亲征外一无是处,可是,太宗那个弑兄夺位、不尊金匮之盟,而且贸然北伐又瞎指挥、乱安插亲信***将领,失却两宋三百年最佳收复燕云十六州时机的混皇帝行吗?徽钦二帝是好皇帝吗?南宋九帝,更是一群脓包,两宋啊两宋,竟然让我选不出五个好皇帝来。。。5,宋朝最好的皇帝是宋仁宗吗
开国皇帝 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对于古代天子的评价有多种说法,宋仁宗不见得是宋朝最好的皇帝,但他确实是一位仁帝,虽说宋仁宗在位时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出现这种鼎盛并不完全是宋仁宗的努力,也有前几位皇帝的努力,且这种鼎盛也是衰落的起点.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所以宋仁宗不是宋朝最好的皇帝.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对宋仁宗看法还要你自己去体会.是的 宋仁宗,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时更名为赵祯,在世1010年-1063年,享年54岁,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驾崩时,群臣百姓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它皇帝难以相比的。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不仅如此,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耶律洪基还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群臣百姓,甚至敌人都舍不得他死,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新党旧党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它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出现了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它,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范仲淹新政历时1年零4个月,因遭遇官僚地主的强力阻拦而半途夭折,改革者范仲淹却毫发无损,如此仁厚,历朝历代能有几人?还有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放浪不羁的柳永,科举失意就讥讽仁宗说自己是「奉旨填词」却没有获罪,更是非常仰慕宋仁宗的风采,不计前嫌,为他大唱赞歌「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嘉佑四年(公元1059),这时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四十二年不识兵革,而这只是由于一个皇帝的宽仁大量。大文豪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天圣、景佑都是宋仁宗的年号)难怪,时人路过永昭陵(仁宗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宋太祖啊
上一篇:2000块钱怎么炒股?